吉凶查询

推算一个时辰八刻吉凶 每个时辰中每刻吉凶表08-31 11:23

 

一个时辰八刻的叫法是什么

昼为朝、禺、中、晡、夕,夜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(后用五更来表示)。

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、正两部分,这样,子初、子正、丑初、丑正......依次下去,恰为二十四时辰,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。

汉代命名为夜半、鸡鸣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时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昳、晡时、日入、黄昏、人定。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,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,一至三点为丑时,三至五点为寅时,依次递推。

十二时辰制。

西周时就已使用。汉代命名为夜半、鸡鸣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时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昳、晡时、日入、黄昏、人定。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,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,一至三点为丑时,三至五点为寅时,依次递推。

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。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。汉代之前,这些称谓多有不同,直到汉代太初年间,实行了太初历,“其以一日分十二时,而以干支为纪。”

一个时辰到底是四刻还是八刻

在,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一个时辰都是两小时120分钟,古代一个时辰分八大刻两小刻,大刻60分钟,小刻10分钟,一日为6000分钟(而现代人一日为1440分钟),这10刻钟的名字和先后顺序为;初初刻10分,初一刻60分,初二刻60分,初三刻60分,初四刻60分,正初刻10分,正一刻60分,正二刻60分,正三刻60分,正四刻60分,大刻相当于现代的14.4分钟,小刻相当于2.4分钟,古代绝对没有午时三刻的说法,因古代记时方法复杂,清未改用国际统一的记时法,就是现在用的一天24小时,1小时4刻1刻15分,1个时辰正好两小时,所以一时辰八刻,分别叫一刻,二刻,三刻,…八刻,不分正刻初刻,这是官方规定的,民间算命的找良辰吉日的才分正刻初刻,只不过没有初初刻和正初刻这两个小刻了。午时三刻是11点45分,12点45分是午时七刻,这是清末以后的现代时间的说法,说古代有午时三刻的是扯蛋,是编剧导演发明的。

一时三刻时辰吉凶

古代一个时辰为什么要分八刻20分,有什么意义

古代一个时辰有八刻。

刻:古代用漏壶计时。

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。播水壶分二至四层,均有小孔,可滴水,最后流入受水壶,受水壶里有立箭,箭上刻分100刻,箭随蓄水逐渐上升,露出刻数,以显示时间。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,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。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.4分钟。所以“午时三刻”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3.2分旧小说有"午时三刻开斩"之说,意即,在午时三刻钟(差十五分钟到正午)时开刀问斩,此时阳气最盛,阴气即时消散,此罪大恶极之犯,应该"连鬼都不得做",以示严惩。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,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,并非是正午最盛,而是在午时三刻。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,亦即是斩刑有轻重。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,让其有鬼做;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,必选午时三刻开刀,不让其做鬼。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,不计时间,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,也无鬼做。刻制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时辰,又划为一百刻。一刻约15分钟。

古时的时(大时)不以一二三四来算,而用子丑寅卯作标,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,以为易记。

具体划分如下:

子(鼠)时是十一到一点,以十二点为正点;丑(牛)时是一点到三点,以两点为正点;寅(虎)时是三点到五点,以四点为正点;卯(兔)时是五点到七点,以六点为正点;辰(龙)时是七点到九点,以八点为正点;巳(蛇)时是九点到十一点,以十点为正点;午(马)时是十一点到一点,以十二点为正点;未(羊)时是一点到三点,以两点为正点;申(猴)时是三点到五点,以四点为正点;酉(鸡)时是五点到七点,以六点为正点;戌(狗)时是七点到九点,以八点为正点;亥(猪)时是九点到十一点,以十点为正点。

关于午时三刻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,还以漏刻计时。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(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.4分钟),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“刻”的说法。

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,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,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,午时三刻该在十一点44分左右。

展开阅读

相关资讯

最新资讯

查看更多 >>